所有即将接受麻醉的病人经常对麻醉医生说的话:“医生,是不是打完麻醉我就“昏过去”了?”;“医生,我抗麻,能多给我打点麻药。”;“医生,我怕疼,多给我打点麻药好吗?”
麻醉是不是打一针就“昏过去”了、是不是多推点药,就会不疼了呢?真的有人对麻醉药不敏感,比别人需要的药量更大吗?会有人用了麻醉药仍然要忍着疼痛接受手术吗?麻醉了真的一点也不疼吗?要说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及专业知识。而在这里,只能给大家粗略地介绍一下。
麻醉一词源于希腊文,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因此,麻醉的含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不疼,是麻醉的基本要求之一。良好的镇痛不仅是让病人舒服,还可以减轻疼痛对机体产生的各种不利的应激反应。机体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惊恐、疼痛)时,会自发地启动一系列的防御过程,医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当这些应激反应超过一定的“度”,则会产生损害。只有镇痛充分,病人不觉得疼了,才能以平稳的状态接受手术。这里的平稳,既包括“清醒”时病人心理的平稳,也包括全麻“熟睡”时病人基本生命体征的平稳。因此,麻醉医生追求的镇痛,不仅是解决“清醒”病人能够主动表述的疼痛,即使病人“熟睡”了,无法通过语言诉说,麻醉医生仍需选择必要的方法和药物,来抑制客观存在着的疼痛。
是不是麻醉后病人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呢?不是的!根据手术的需要以及病人的情况,麻醉医生会选择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腰麻)等不同的麻醉方法。除全麻的病人外,其他麻醉方式的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是可以保持清醒,只是手术过程中感觉不到疼痛。
如何区分麻醉中“疼痛”和“感觉”?
在实施局部麻醉的时候,病人只是没有疼痛的感觉,但对于手术医生的操作是有感觉的,也就是说病人能够感觉到手术医生在做手术,但没有疼痛的感觉。由于病人紧张而不能区分“痛觉”与“知觉”,所以手术过程中就会感觉到“疼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麻醉医生是用针尖或是棉签碰触产妇的麻醉区域,都会喊“疼”。这时,麻醉医生会通过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来判断病人是真感到疼痛还是有知觉,如果麻醉效果确实不好,麻醉医生会更改麻醉方法,改为全身麻醉。如果是因为太紧张而把知觉误认为疼痛,麻醉医生会通过安慰病人或给予少量镇静药物,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椎管内麻醉时,手术操作对内脏(如阑尾、胆囊、子宫等)进行拉、拽时,由于腹膜腔的范围很宽,腹膜的牵拉感觉没有办法完全阻滞掉,病人会感觉到疼痛、恶心、呕吐,有时是不可描述的难受。这和机体胸、腹、盆腔内的内脏神经的走行相关了。因此,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只在相应脊髓节段阻断了神经信号的传递,而没法阻止不经过脊髓的迷走神经的信号传递,也就产生了内脏的牵拉痛和恶心、呕吐、不适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这类牵拉痛及牵拉反应,每个病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有些可以耐受甚至是没有一丝的不适,而有些却会因完全不能耐受而更改了麻醉方法。
因此,在局麻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牵拉这两种原因,病人可能会感觉到“疼痛”。这就会出现“医生,我上次手术时抗麻呢,多给我打点麻药”,“麻醉一点都没有起作用,整个手术过程我都知道,都能感觉到疼痛”这样的话语。
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麻醉医生有足够的方法、技术以及信心,保证病人在相对舒适、无痛的条件下,进行各种大大小小的手术。如果局部麻醉确实效果不好,可以选择全身麻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