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与“苏木杰(Somogy)反应”是让患者非常困惑的两种现象,作为内分泌医生,要熟练地掌握两者的区别,针对病因治疗,彻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临床病例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病房值二线班。天刚蒙蒙亮,急症室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
到了急症室,只见床上躺着一位昏迷不醒的中年男子,患者面色苍白、浑身汗津津的。站在一旁的患者妻子告诉我,患者3年前查出有2型糖尿病,因口服降糖效果不佳,半年前开始换用胰岛素治疗。前不久,他在家自测空腹血糖有点高,就把晚餐前的胰岛素增加了2个单位,之后的几天里,他夜里睡觉特别能出汗,老是做恶梦,前天自己又复查了一次,空腹血糖没降反升,他认为还是胰岛素用量不足,于是昨晚又增加了2个单位。今天凌晨4点左右,家人发现他全身冷汗、呼之不应。赶紧打120把他送到医院。
听完病情介绍,我心里基本有数了,患者十有八九是“低血糖昏迷”。急查血糖只有0.8mmol/L。立即给患者静推葡萄糖,半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这时终于松了一口气。
苏醒后的患者除了对我表示感谢之外,又向我抛出了心中的疑团。他说,“我的空腹血糖偏高,我把晚餐前胰岛素用量增加点难道有什么不妥吗?怎么竟会引起如此严重的低血糖昏迷呢?”我告诉他,“导致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很多,原因不同,处理迥异。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像您这种情况,药量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应该适当减少。”
揭开空腹血糖高的秘密
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曾有过空腹血糖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即“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黎明现象:它是指患者夜间未发生过低血糖,其血糖在每天黎明后(凌晨3点~8点)逐渐升高的现象。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有关。为了对抗血液中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增多,需要机体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因而无法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从而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苏木杰反应:是指由于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用量过大或过度饥饿而引起夜间低血糖,继而出现血糖反跳性升高。它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一种保护性自我调节,以避免机体因持续低血糖而发生危险。一般说来,当人体发生低血糖后,身体内的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与此同时,胰岛素分泌也受到抑制,以此帮助身体纠正低血糖。
前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昏迷之前就已经有夜间出汗、做恶梦等低血糖征兆,其空腹高血糖很可能就是夜间低血糖后所致的反跳性高血糖。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盲目增加降糖药,势必导致严重低血糖。
如何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尽管“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为了鉴别形成高血糖的原因,可以采取半夜多次测定血糖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一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如果夜间未曾有低血糖发生,血糖在凌晨后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如果在黎明前后曾发生过低血糖(<3.3毫摩尔/升),则为“苏木杰反应”。
同是高血糖,处理却迥异
由于引起“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的原因截然不同,前者是胰岛素用量不足引起的空腹血糖升高;后者是因降糖药用量过大引起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增高,所以两者的处理原则完全不同。
如属于“黎明现象”,则应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第二天早上。如属于“苏木杰反应”,其处理应当是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并注意睡前适当加餐,以防止夜间低血糖。
总之,不要一看见空腹血糖高,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而应先搞清楚导致空腹血糖升高的确切原因,再决定降糖药物到底该增还是该减。前面的这位糖尿病患者,单凭早晨空腹血糖高,就盲目加大胰岛素剂量,而导致了低血糖昏迷,其深刻教训,很值得广大糖尿病患者汲取。
几点体会:
1、“苏木杰反应”包括任何时候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并不仅仅限于夜间低血糖后引起的反跳性清晨空腹高血糖;
2、当患者出现降糖药用量越大血糖反而越高的现象,尤其是同时合并低血糖症状时(如心慌、出汗、头晕、恶心等)要高度怀疑“苏木杰反应”;
3、注意全天候监测血糖。不少糖尿病患者平时只查空腹血糖,这是远远不够的。仅测空腹血糖并不能全面反映全天的血糖控制情况,而且还会漏掉低血糖。就像前面这位患者,就是因为忽视夜间血糖监测,盲目加大药量从而导致低血糖昏迷。
(2016-11-07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