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龋由婴儿睡眠时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龋齿,最初表现为上颌乳切牙(即门牙)的唇面龈缘处出现白垩色斑点或带状脱矿,而后逐渐向下向旁边蔓延,侵蚀邻近的牙面形成棕褐色的环状龋,并最终发生牙冠折断,仅留下残根。
“奶瓶龋”是如何发生的?
奶瓶龋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长期用奶瓶人工喂养,瓶塞贴附于上颌乳前牙;
2.奶瓶内多为牛奶、砂糖、果汁等易产酸发酵的饮料;
3.乳牙萌出不久,乳牙的牙质薄、矿化程度差,表面结构不成熟,抗龋力弱;
4.人工喂养时,哺乳时的吸吮动作不如母乳喂养者活跃,口腔内容易积存奶液;
5.有的孩子喜欢长时间叼着奶瓶或含着奶瓶睡觉,而当婴幼儿人睡后,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吞咽功能减弱,此时口腔的自洁、稀释、中和作用均下降,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环绕在牙齿周围,很容易发生龋齿。
奶瓶龋的发生不仅使乳牙的咀嚼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随着病变加重,还会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变,这时孩子会感到剧烈疼痛并伴随牙龈肿胀、流脓,严重时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
一旦因龋坏严重无法治疗,而将乳牙过早拔除,就会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错乱与恒牙不齐,给孩子的牙齿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奶瓶龋的迹象,应尽早治疗。
如何预防?
1.首先戒除幼儿用奶瓶吸奶诱导入睡的习惯。如果孩子在睡觉时必须使用奶瓶,可以用白开水来替代奶液。
2.一周岁后应停止使用奶瓶,可训练用杯子喝奶,喝完奶再让孩子喝少量白开水。
3.及时清洁奶垢。对于刚长牙的宝宝,母亲可以用纱布或指头牙刷沾清水,为宝宝擦洗口腔,给宝宝饭后刷牙、漱口,启蒙教育。宝宝长出牙齿后,家长就帮他刷牙。乳磨牙长出前用指套刷为孩子刷牙,乳磨牙长出后,用幼儿牙刷刷牙,刷头大小以乳前牙3个齿宽度为宜。孩子6岁之前,都应该由家长帮助刷牙。
4.定期检查。乳牙龋病的自觉症状不明显而且发展速度快,所以在宝宝长牙之后,应养成保持每3-6个月检查一次的良好习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口腔科赵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