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重点学科、市级工人先锋号、天津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天津市呼吸机治疗中心……提起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这个团队,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满满的荣誉,作为天津市重症医学领域的排头兵,这个团队在全国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H1N1流感、H7N9流感、“8·12”天津港爆炸……在一次次急难险重救治任务来临时,都少不了三中心重症人的身影,而这个“经得起考验、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也在此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战场上迎难而上,敢于担当。
科主任徐磊作为天津市专家组成员,一直忙碌在“超一线”,为全市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会诊,深入海河医院参与患者床旁救治,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策略。副主任高心晶除了完成科室内的工作外,还作为医院新冠病毒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全院发热患者会诊工作。李智伯医生和许程飞、王少虎、赵悦、邱婷婷四名护士作为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千里驰援武汉,为湖北同胞带去希望。王志勇医生支援定点接受新冠患者的天津海河医院。在医院护理部的指导下挑选精兵强将护士长陈娜、带教老师倪葳莲、三级技术护士冯维静、孙长宁、向洋、陈兴支援海河医院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临危不惧、百折不挠,三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始终在关键时刻发挥着关键作用,彰显医者的精神和专业力量。
你们奋战前线,我们坚守阵地。科室被抽调了大批骨干到前线,而在“大后方”,重症患者却丝毫没有减少,这就意味着留在科室的医护人员承担了比平时多两倍,甚至是三倍的工作量。但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在保证正常医疗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血滤治疗、俯卧位护理等高难度的治疗护理工作。
抗击疫情期间,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科室高年资三级护士们主动担当,从前12小时一班,现在白班后不休息,与夜班连上,连续工作24个小时甚至更长。春节前,护士长陈韵芳本来想照顾一下新入职不久的低年资护士,尽量安排他们过节调休,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但疫情来袭后,他们都主动放弃了返乡和休假。因为人员变化大,很多排好的班次总在不断调整,而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随叫随到,没有丝毫怨言。
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这里就有多少事迹让人热血沸腾。“我去!我随时待命!”“一旦有工作需要,我随时可以冲在临床一线!”“我要报名,服从一切安排!”“作为党员我得上”……微信群里的请战消息源源不断地闪现在手机屏幕上,更有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请领导批准“前往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科主任徐磊和护士长陈韵芳在去年年底与科室护士们谈心时就感觉到,这个团队积极性高、进取心强,用她的话说,“提到加班,从来没有人说过不行二字”。孩子还小送回老家,母亲车祸后托付其他家人照料……即使家里有困难也从不给集体添麻烦。看到同志们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报名请战,徐磊主任和陈韵芳护士长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人们常说ICU病房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但是这里也是离温情和希望最近的地方。疫情期间,科室收治的一名老年重症患者,老人的孩子在外地,老伴又行动不便,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了解情况后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各项生活起居的职责。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有什么事打手势叫我们”成为了护士们的口头禅,除了做好治疗和护理,问候老人,陪他说说话让老人觉得这里像家一样。
“你们那忙不忙?”“得空多睡会。”“饭要好好吃。”“有事多问多沟通”……前线医疗队员们在武汉克服困难,相互帮助,而他们的点点滴滴时时牵动着后方大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心,为了及时掌握了解他们的动向,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护士长陈韵芳在出发前就给前线的队员们拉了微信群。事无巨细的关心和叮嘱让队员们常常觉得护士长和高年资的护士们就像妈妈一样。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让护士长对队员们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来充满了信心。
随着疫情的持续,三中心医院还在准备援外后备力量,并接管了津南医院的建设。重症医学科有7名护理骨干被派往津南医院,其中2人开展前期仪器使用培训等准备工作,并有多人随时准备驰援。作为这个团队的“大家长”,陈韵芳护士长在统筹做好科室工作的情况下,还要花时间为这些队员们准备“行囊”,统计好防护用品数量,采购好生活用品,每一项都必不可少。
“病情观察的能力、吃苦耐劳的任性、团队协作的意识、沟通协调和应变的能力”这是ICU人的特质,而在这场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三中心重症医学科这个“硬核”又温情团队里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向我们做了最好的证明。感谢你们,向你们致敬!愿我们共同努力,早日战胜疫情!
(重症医学科、宣传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