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栓塞是一种动脉或静脉中形成了血凝块而导致的潜在致死性疾病,久坐不动、年龄大于60岁、长时间住院、手术或骨折创伤及肿瘤等多项因素都可能诱发。血栓栓塞一旦形成,将会减缓或者阻断正常的血流,甚至脱落移行至其他器官,造成严重后果。
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动脉栓塞(PE),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为4%至20%。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更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癌症患者占新诊断静脉血栓患者总数的20%以上,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是非癌症患者的6倍。癌症患者第一位死因是癌症本身,第二位就是血栓;肿瘤的负荷越大,形成血栓的风险越高。大约25%的癌症患者会因为出血或静脉血栓复发需要再次入院,肿瘤患者患有血栓的死亡率是没有血栓患者的2.2倍。
肿瘤自身可以分泌一些物质,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此外,肿瘤引起的免疫机制的反应,也可以产生一些物质,如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使最重要的自然发生的抗凝机制失效。肿瘤本身或其转移的淋巴结也可以压迫静脉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血流停滞,进一步促进血栓的形成。
目前,已证实临床上多种常见恶性肿瘤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密切相关,包括胰腺癌、胃癌、恶性脑瘤、卵巢癌、肾癌、肺癌以及转移性癌等,且淋巴瘤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存在强相关。
所以,肿瘤患者应尤其注意防范栓塞性疾病。
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1.肿瘤相关因素
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患者的血液普遍呈高凝状态。由于恶性肿瘤是消耗性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导致血流缓慢,这些也可诱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治疗相关因素
放化疗
释放促凝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促进或加重血栓的形成,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影响,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手术
手术造成的焦虑、紧张等一系列心理反应,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黏度增加,提供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同时,术中时间过长、术中输注库存血、使用止血剂、术中应用麻醉药等都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
3.其它因素
年龄、女性、体质量、既往血栓病史、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激素药物的应用等都可改变患者的局部血流状态,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
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一般是单下肢疾病,左下肢居多,患肢突然肿胀、疼痛,有沉重感,活动后加重,血栓部位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皮色和皮温的改变,患肢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肢体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
动脉搏动消失,血栓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麻木、运动障碍,由于周围神经缺血,肢体麻木,运动功能障碍。
当下肢静脉血栓严重时,会出现肢体坏死。
如何诊断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分为周围型(小腿静脉)、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近期有手术、骨折、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伙伴肢体压痛是需高度警惕血栓形成,但需进一步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包括: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CT静脉成像、核磁静脉成像、静脉造影。
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状体征典型的患者可首选超声检查,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行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
预防与治疗
专家组推荐所有诊断为活动性肿瘤而且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的住院患者均应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预防包括机械性及药物性两种途径。
机械预防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增加静脉血流和减少腿部静脉血流淤滞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使用抗血栓压力袜和间断性充气加压泵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静脉内膜不受损伤, 并促进下肢血液的有效回流,防止血液发生瘀滞,预防该症状的发生。
药物则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葵肝素及维生素K拮抗剂。推荐低分子肝素,可以提高预防血栓的疗效而并不增加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已经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溶栓、手术取栓以及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为主要治疗措施。
下深肢静脉血栓日常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2周后可每日适量运动。
如患者突然出现胸痛、气短、咳嗽和咯血等症状,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诊治。同时注意患肢保温及卫生,避免感染及溃疡发生。
卧床时,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促使肿胀消退。日常生活应饮食清淡、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血栓的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宜;少吃甜食、动物内脏、油腻食物;粗细粮搭配,多吃蔬果,有助于防止肠道中的胆固醇吸收,可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许多食物对防治血栓形成有帮助,比如:
1.大蒜和洋葱:大蒜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还能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量;洋葱还含槲皮酮,它可抑制血小板凝聚,促进纤溶系统功能。
2.西红柿:西红柿含有多种活血化淤成分,比如果胶可降低胆固醇,黄酮素有抗凝作用,番茄因子能防止血小板聚集,维持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循环。
3.鱼类:无论是深海鱼、浅海鱼,还是淡水鱼,都含有对抗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EPA和DHA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吃鱼有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功效。建议每周吃鱼2~3次,每次150~200克。
4.豆豉或纳豆:豆豉中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素,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很有帮助。纳豆因其含有纳豆激酶,能够预防因血栓引起的心梗和脑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