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脉病变的金指标。但这种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也表现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它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病变所在的管壁和粥样斑块,不能提供粥样斑块形态和性质的详细情况。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作为血管内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为了提高心脏介入手术技术,指导医生评价血管内壁情况,完善支架的植入,优化PCI过程,心脏科引进新一代C7型OCT,看似简单的设备它有什么用途呢?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将光学相干技术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结合,以近红外光为光源,采用光学干涉的原理,对组织进行成像。由于OCT的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级,可以清晰的探测血管壁的真实图像,因此有人称OCT为“光学活检”。由上面图示可以看出,OCT检测的结果与血管活检的影像基本相同,因此,OCT能够清楚地反应血管壁的情况。自2001年Jung等首次报道在人体冠状动脉内应用OCT技术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对冠脉内不稳定斑块识别:冠脉内不稳定斑块可以说是临床上重要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的罪魁祸首,但既往的冠脉造影包括血管内超声(IVUS)对不稳定斑块的识别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脂质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在几十微米,而冠脉造影分辨率在毫米级,IVUS的分辨率是100μm,根本探测不到不稳定斑块的情况,只有OCT的分辨率在10μm,可以清新地显示大的脂质核心和薄的纤维帽,有时还能看到巨噬细胞,因此辨别不稳定斑块的能力好。
2. 优化支架植入手术:支架植入后会有1-2%的病人发生支架内血栓,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一旦发生,致死率可达45%以上,危害相当大。OCT能够准确的测量病变部位的血管腔直径和病变长度,有利于球囊和支架的选择。同时术后能及时发现支架膨胀不全、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夹层、支架内内膜脱垂等等,而这些现象,往往是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元凶。因此,应用OCT指导冠脉支架植入,有利于优化介入治疗的效果。
3. 术后随访:支架植入后,应该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强调至少一年。但一年是不是真的够了,目前没有定论。因为目前我国植入的支架98%是药物洗脱支架,也就是支架上涂有药物,这层药物有利于阻止支架内内膜过度增生,但也会造成支架表面内膜覆盖不完全,这就使得很多支架在植入后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依然是支架的金属丝裸露,这种裸露在血管中的支架也是血栓的发源地,因此,对这样的病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不是一年就能够中断的,到底支架表面是不是已经被内膜覆盖好,目前的影像技术只有OCT可以看得到,如果OCT显示支架的金属钢梁完全被内膜覆盖,可以停用波立维,只服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就可以了否则盲目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风险。
此次本院引进的是第二代的频域OCT (C7),与第一代时域OCT相比,术中不需要应用阻断球囊阻断上游血流,只需冠脉内推注造影剂,病人更安全;同时系统加快了扫描速度,可达20mm/s,因此可以在短短几秒钟之内扫描病变部位所在的血管段,极大地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总之,OCT能够很好地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更为清楚和细致地评价冠脉病变,在支架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随访中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本中心自去年引进了OCT检测设备后,已经完成67例扫描,之后还会继续引进血流储备分数(FFR),更加优化冠脉介入治疗的结果,使医疗更加安全。
(心脏中心高征、刘迎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