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误区一:只是血压有点高,又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没事,不用治。
错误!高血压不仅仅要看血压的数值,主要还要关注靶器官(包括心、脑、肾、眼底等)损害的问题。事实上有很多的高血压患者是没有症状的,因此有人说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早期时症状可能不明显,患者可能没有感觉,但是对它不重视,任其发展,等到真正有了症状再治疗,可能已经造成了靶器官的损害,错过了适宜的治疗时期,所以高血压的治疗不能仅仅凭症状。
2.误区二:我的血压已经降至正常了,就不用吃降压药了。
错误!您的血压之所以能够降到正常,是因为能够坚持服用有效的药物。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身服药。即使降至正常了,也要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来维持,一旦这些药物撤除,可能血压还会再次上升,而且这种血压的过大波动,对于患者来讲是最危险的。血压波动最大的时间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段,因此,即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也不能盲目停药。但如果您的血压过低了,低于110/60mmHg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逐渐减少剂量的方法,逐渐停药。切不可不咨询医生,自己擅自停药。
3. 误区三:吃了药就可以继续抽烟喝酒了。
错误!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治疗态度。患者服药的目的不是为了还可以抽烟喝酒的,而是为了今后的健康,因此患者应该做到戒烟限酒,做好危险因素的控制。每个人都会从父母那里遗传很多东西,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这些东西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旦发现了高血压,不论我们是用药物控制还是采取其他方式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必须的,是有治疗意义的。
4. 误区四: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要吃。
错误!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如果不长期坚持服药,而是任其发展,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这要比抗高血压药物对身体的危害更大。而且现在多采用具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不仅无“毒”,还可保护心脑肾,对患者的健康有极大益处。
不可能只有益处没有害处的,药物同样是这样,都是有治疗作用也有副作用的,没有副作用的药物也就没有什么治疗作用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吃药呢?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权衡利弊,利大于弊的事情就能做。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情况也是这样,比如说吃饭就有可能被噎着,但我们不能因为怕被噎着而不吃饭。因此我们不要怕药物的副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重视它,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时候,需要定期做一些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方面的检测,尽可能做到使药物起效而又没有肝肾功能等的损伤。
5.误区五:不能长期服用一种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的。
错误!其实,这是概念上的错误,耐药性多针对抗菌药而言,是指药物对病菌不起作用,这种情况在降压药中是不存在的。目前降压药物有很多,常用的有五大类降压药物,但这些药物不都适合每一个病人,这在临床上造成我们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把血压调节好,一旦血压平稳了,也就说明这种治疗方案适合你,那就没有必要总是改来改去的。同时目前应用的很多的降压药物,如ARB或ACEI类药物,是用药时间越长,对心脑肾的保护作用越明显。
6.误区六:高血压太可怕了。
也对也不对!说高血压可怕,是因为高血压是“隐身杀手”,血压不达标的危险让人望而生畏;
但同时,高血压也并不可怕,因为它是“纸老虎”,可控可防,只要血压达标了,健康就会有强有力的保证。
因此,对于高血压,我们要“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藐视它”。
7. 误区七:在家中测的血压总是比医院的低,家里的血压计不准。
错误!目前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要求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也就是不仅仅要关心血压的数值,同时要注意血压升高的类型,每天血压波动的时段等,所以要鼓励患者自测血压。指南上也要求患者能够在家中自测血压,因为这是最生理状态下的血压。但是从诊断标准上,家中自测血压与诊室内测的数值是有差别的,对于家中自测的血压,在130/80mmHg以上的时候就是高血压了,而在医院需要达到140/90Hg时才能称为高血压。而且,血压测量应该等患者平静下来,30分钟后再进行检查。而目前在诊室,几乎达不到这种要求,都是患者一进诊室就测血压,这样测出来的数值也肯定是偏高的。
(刘迎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