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遭受过足跟痛的困扰,那种疼痛使人步履维。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足跟疼痛呢?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骨科门诊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以中年人居多,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有很多患者辗转多家医院,病痛却难以缓解,因此,正确全面的认识跟痛症,是彻底摆脱其困扰的重要前提。
常见的跟痛症有如下几大类:1.跖腱膜炎2.跟腱炎3.跟腱滑囊炎,此外还有跟下脂肪垫炎、跟腱末端病、Hagland畸形、跟骨及周围肿瘤等等。
跖腱膜炎
跖腱膜炎的典型的疼痛表现为走路的起始几步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行走十余步后可稍减轻,但久行或久站则疼痛又加剧。往往患有高弓足、扁平足等畸形的患者容易罹患该病。疼痛表现在跟底及足心,查体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
病因:当跖筋膜承受的作用力超过其生理限度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筋膜炎。久而久之,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
治疗:
1.避免过度负重及长距离行走;
2.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2-3次,1次15-20分钟;
3.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封闭;
4.矫形器具:使用特殊矫形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
5.手术:对于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主。
跟腱炎
跟腱炎一般指跟腱急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在运动过程中,小腿腓肠肌和跟腱承受了反复过度牵张力导致的。另外,突然增加锻炼的强度或频率也常会引起跟腱炎。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
临床症状: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
治疗:
1.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要逐渐停止下来,运动后做适当的放松活动;避免过渡负重,合理运动;运动时穿合适的鞋子,选择适合运动的频率、运动的地面和运动的条件的鞋子;经常牵拉和加强小腿肌肉训练,在日常运动中逐渐增加登山、爬楼梯项目。如果需要,可逐渐增加速度和距离。
2.使用支撑垫。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还可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固定。如果病情严重,建议穿步行靴或使用拐杖,以利跟腱修复。
3、非甾体消炎止疼药物口服或外用,但不宜行局部封闭治疗!
跟腱滑囊炎
足跟部共有三个滑囊:一个位于皮肤与跟腱之间,叫跟腱后滑囊;一个位于跟腱与跟骨后上角之间,称跟骨后滑囊;另外一个位于跟骨结节下方,叫跟下滑囊。有的是单个,有的是多个滑囊。滑囊炎都与直接压迫、摩擦有关。
病因:
1.骨结构异常突出的部位,由于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长期穿尖而窄的皮鞋易引起跟骨滑囊炎;
2.滑囊在慢性损伤的基础上,也可因一次较大伤力而炎症加剧、滑膜小血管破裂,滑液呈血性。
症状:早期在足跟的后上方只见到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病人常在此处贴上胶布以减轻鞋的压迫。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根据病人所穿鞋型,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慢性病例的滑囊形成永久性纤维化。
治疗:关键在于养,外用药物止痛,热水泡脚,避免穿高跟鞋和硬鞋,适当运动,必要时关节镜微创手术!
滑囊炎可以由损伤引起,部分是直接暴力损伤,有些是关节屈、伸外展、外旋等动作过度,经反复长期、持续的摩擦和压迫,使滑囊劳损导致炎症,滑囊可由磨损而增厚。
保健和锻炼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