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经研究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20世纪80年代初,做为医学新技术的“磁共振成像”(NMR),越来越被公众所熟悉,然而字母“N”代表“Nuclear”很容易使人们对磁共振产生一种核辐射的联想,因此1983年美国放射协会建议用“磁共振成像”(MRI)命名这项技术。
那磁共振成像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人体的主要成分65%是水,所以氢原子就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物质,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每个氢原子都有一个原子核,磁共振诊断仪能使被检查部位的氢原子核在强大的磁场中共振,这个强磁场可达3T,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再强调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不能携带金属制品。在外界强磁的影响下原来杂乱无章的氢原子核会按照外界磁场方向排列运动,当立即取消外界磁场磁力后,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回到之前的状态,这个过程就叫做弛豫,通过氢原子弛豫时间差异就能分辨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整个过程通过计算机系统采集信号并转换成磁共振图像。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这就是简单的磁共振现象原理。
(放射科冯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