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消化(肝病)科成功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患者微创切除胃黏膜下肿物。
今年63岁的李女士,因腹痛就诊于我院消化科门诊,查胃镜考虑为胃窦黏膜下肿物,进一步行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窦黏膜下平滑肌瘤,常规的治疗方法是以腹腔镜或开放外科手术为主,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的问题。
消化(肝病)科王凤梅主任医师组织消化科及麻醉科团队针对李女士的具体病情进行了认真的术前讨论,尤其作为术者的副主任医师李岩与主任医师麻醉科王海云、主治医师陈玲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术前诊查、术中操作以及麻醉术后的护理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准备,并与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决定为患者行内镜下ESD治疗,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医生通过内镜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但ESD的技术难度大,医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内镜基础,还需要熟练掌握内镜下肿物剥离技术,并且要在术中避免出血及穿孔。
![](http://www.zwenorth.com.cn/pic/0/11/14/77/11147749_626211.jpg)
术中,医生在静脉麻醉下历时45分钟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无出血及穿孔,且全程患者无痛苦,术后24小时即可进食及下地活动,并于术后4天出院。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极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以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达到以较小的创伤(切除)剥离病变,较大程度保留胃的功能,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我院消化(肝病)科已成功应用EMR、ESD治疗数百例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息肉等病变患者,且未出现并发症。
(唐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