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50年发现血小板输注能明显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以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及输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血小板的使用呈明显增长趋势,已成为肿瘤、恶性血液病、骨髓衰竭等疾病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血小板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或者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所得。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血小板大部分用于预防性输注,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治疗活动性出血。需要输注血小板的主要疾病有:白血病、骨髓移植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肺旁路手术、实体器官移植手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溶血尿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大量输血的患者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输注剂量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治疗性输注采用的剂量为将血小板数提高到能维持止血功能的最低水平即可。研究显示,小量血小板输注(﹤25%标准量的),出血的发生率与标准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小量、多次输注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血小板也有输注无效的可能。所谓输注无效是指连续2次输注ABO同型的血小板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未达到预期值,可有免疫和非免疫2种机制介导,而非免疫学原因又是主要因素。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用量持续增加且增长趋势明显大于红细胞的增长。及时、安全、高效的血小板治疗,充分合理的血液资源利用,需要临床与输血服务机构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共同致力于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输血治疗的零分险。
(鹿姗姗)
|